蝈蝈可不可以做宠物?
在儿时的印象中,总觉得蝈蝈是田野里和大自然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动物。夏秋季节,特别是在农村,总会听到蝈蝈的呼呼声。有时候,一种清脆的回声,有时候会有好几种互相呼应,就好像农田里的蛙声。可是,当看到身边有人把蝈蝈做成宠物之后,突然有了一些不适。既然可以把蝈蝈当做宠物来养,那么到底是促进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,还是破坏了自然?
其实,对蝈蝈的饲养在我国已经有将近2000年的历史。《尔雅》中就曾描述过蝈蝈:“郭郭,鸣蜩。”可以看出,早在西周时期,人们就已经开始养殖蝈蝈了。据研究,蝈蝈的躯体虽然不大,但全身只有一根肋骨,肋骨上面还长着肌肉。可以借助肋间的肌肉运动,来增强翅膀的振动,这样便提高了蝈蝈的乐感。所以当乐器制作厂商看到蝈蝈肋肌的构造和运动后,灵感一现,瞬间受到启迪,于是改成了仿生学的乐器,成为了当今世界上罕见的两种乐器之一。
从严格意义上来说,真正意义上的蝈蝈养殖,是从隋朝开始,当时的皇帝觉得蝈蝈儿的叫声很好听,于是就专门挑选优生优育的种蝈蝈,并且定期的听取音乐家演奏,以此来享受美妙的音乐,还把这些经验积累写入《相声传》中,可以说是现代相声的鼻祖了。
蝈蝈之所以备受宠爱和呵护,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鸣叫声悦耳动听,更多的是因为古人赋予了它一些文化含义。《云香梦痕》中称其为“虫中之英”;唐朝姜夔的《蟋蟀小令》中称其为“妙禽”;清朝傅山《咏蝈蝈》中称其为“躁虚”。也就是说,古人觉得蝈蝈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动物,与平常的那些家禽家畜都不同,是有文化内涵的。所以,那些文人墨客都喜欢家中养上几只蝈蝈,来增加自己的文学趣味。而饲养蝈蝈也成为当时的文人们彼此炫耀的资本。
据说,当年乾隆皇帝到避暑山庄的盘山道上,看到山路上有一处泉眼,泉水流得很快,但却从路面下边的石头缝隙中流了出去。乾隆觉得很奇怪,于是就让人把泉眼堵上。但是过了一阵子再去看看,泉水还在流,石缝还是石缝,泉眼还是泉眼,没有一个人能说出其中的缘由。后来还是一位养蝈蝈的人说了才行。因为他知道,只有蝈蝈的叫声才能使泉水流淌出来,于是此事遂告解决的。
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,蝈蝈作为宠物,饲养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。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饲养呢?